油井间歇抽油控制器、单井罐防冻防凝导流器、波纹伸缩式盘根盒……走进吉林油田公司新木采油厂创新维修工作站,刘成“工人创客团队”的一件件发明创造,让人目不暇接。
“作为工作站负责人,带头冲锋攻关、用心搭建平台、激活全员创新创效细胞,是我职责所在!”刘成话语间充满担当。
为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应对低油价带来的巨大挑战,2013年,吉林油田在新木采油厂组建第一个群众创新创效工作站,并把“站长”重担交付给了刘成。
为什么是刘成?因为,他不仅是响当当的“工人发明家”,还带出了一个攻无不克的创新型班组,在吉林油田曾创下多项“第一”。
其实,退伍兵出身的刘成原本只有初中文化,但1994年进入新木采油厂采油四队后,他却从一名普通采油工迅速成长为维修班班长、创新尖兵、中油集团技术能手、全国劳模。
绚丽蝶变,源自刘成的矢志图强:“在工作中,我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光有热情和力气是不够的,于是我开始拼命学习,采油输油、电焊气焊、机械制造、力学基础……遇到什么技术难题,我就跑到书店买什么书,一本一本死嗑、追着技术员请教……”
就这样,采油生产维护所需的40多项维修技术,刘成做到了样样精通,并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迈开了大胆创新的步伐。水套炉清垢工作,费时又费力,刘成反复琢磨后,找来旧车刀焊在钻头上,自制出烟管清炉器,使得清炉效率大大提高;抽油机更换电机,常需四五个壮汉人拉肩扛,劳动强度大且安全风险高,见状,刘成发明出电机更换架,从此,只需两人操作就能轻松搞定……
“干活不动脑,等于白挨累”“窍门满地跑,就看你找不找”,为把维修班每个人都发动起来,刘成一方面坚持组织大家学艺练技,一方面积极改进班组管理,制定出工作量量化分值考核法,班员打多少分,就挣多少钱。在他带领下,全班人人抢活干、争相搞创新,一改散乱差之态,变成了全厂“学习型、技术型、钻研型、创新型”班组。
接过创新维修工作站站长重任后,刘成干得更欢了。在工厂提供的2000余平方米场地上,他率队利用闲置和报废设备材料,建设起变频器生产线、机加修理车间等8个工作室,确立了群众创新项目“需-研-产-学-用”闭环管理模式,并制定了市场化激励机制,将盈亏指标作为岗位定员及绩效考核的依据,带领工作站成员不遗余力地激荡脑力风暴,为企业开源节流、降本增效贡献智慧。
身先士卒,是硬汗刘成的一贯作风。油田管线蛛网密布,因年代久远,经常发生泄漏。过去,管线一旦泄漏,只能等卸压、排水后再进行焊接,有时一等好几天,严重影响生产。立足于工作站平台,刘成研制出一种“带压封堵器”,遇到管线泄漏,直接将其塞到漏点上即可,无需等待、不需焊接,既不耽搁产油,又减少了环境污染。
抽油机电动机一年需更换3~4次皮带,因螺丝锈死、设计缺陷等原因,更换时至少得2名男同志抡着大锤上阵,汗流浃背地鼓捣20多分钟,甚至1个小时。基于工作站成员提议,刘成潜心研究出“平移式电动机滑轨”,使用该设备后,一名女同志拎个扳手3分钟就能完成作业,而且一年只需更换一次皮带。要知道,一台抽油机少换一次皮带,就可节省700多元,而整个吉林油田有3万多台抽油机!更重要的是,如今,这一工人创新成果已走向外部市场,受到兄弟油田的高度青睐,由此进一步增强了为吉林油田创效的能力。
迄今为止,刘成共研发和改进各类实用工具60余件,32项自主创新成果全部得到推广应用,获得国家专利10项。而在他示范引领下,新木厂创新维修工作站已汇聚创新骨干28人,并形成“28+X”的模式辐射全厂,带动近千名员工踊跃投身创新大潮,完成群众创新成果138项,获国家专利17项,累计为企业创效1027万元。
日前,刘成光荣当选“吉林工匠”,他说“成绩只代表过去,在创新路上,我将永不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