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初,大别山革命老区河南省信阳市是“农民工”这个词的叫响地之一,高峰时期当地860多万人口的近1/4常年在外务工。珠三角工厂的流水线、城市的建设工地、韩国的造船厂,到处都能见到信阳籍农民工的身影。
当年最早一批大规模外出的农民工,如今又领风气之先,成为最早一批大规模返乡的创业者。信阳市近年来通过实施“回归工程”,累计吸引3.7万多名农民工返乡创业。他们回来后,利用积攒的资金和经验办起了实业,将荒山改造成郁郁葱葱的油茶林,让农家乐燃起红火的炊烟……
20余年间,信阳农民工“归去来兮”,折射出我国农村地区巨变,他们的转型故事也为一个沸腾的时代注脚。
3.7万多农民工返乡创业“雁归来”
秋日和煦,记者见到新县田铺大土弯 返乡村民韩光莹时,他正忙着将自己的老宅子改造成旅游民宿,并取了一个文艺范儿的名字—“老家寒舍”。但寒舍不“寒”,韩光莹将两年多在韩国“打洋工”攒下的20多万元全部投入到房屋改造。走进小院,石碾、陶罐、鹅卵石……经过他匠心独运地一摆放,营造出浓浓的田园闲适感觉。
“我高中毕业就开始外出打工,2014年经过劳务培训后开始‘打洋工’,在韩国造船厂每年能挣10万元。”他告诉记者,这两年信阳的美丽乡村建设热热闹闹,他对村里发展前景看好,所以选择回村创业。“这不,房子还没改造好,预定的订单已经接了好几个。”
不仅韩光莹本人,他们兄弟三个都一起回到了村里。老大在村里开了一个茶馆,老三则开了一个专做地锅饭的农家乐。信阳市委农办统计,截至目前,信阳市返乡创业的农民工达3.7万多名,已累计创办各类实体2万多个,总投资350多亿元,带动了30万农民就地就业。
“如果你觉得农村是凋敝的,那是因为没有走进这个充满活力的群体。”信阳市委农办主任李雪洋说。返乡农民工创业主要集中在农业综合开发、农产品加工销售、农家乐餐饮服务、绿色食品以及电子商务等与当地特色优势紧密相关的行业。“他们的回归,既给农村带来新观念,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解决了部分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
返乡创业农民工成乡村建设新力量
记者采访发现,依靠积攒的资金、开阔的视野,返乡创业农民工群体正日益成为美丽乡村的建设者、现代农业的拓荒者、产销对接的链接者。
平桥区美丽乡村郝堂乡村旅游近两年红红火火。“黄金周期间平均日游客量超过5000人。”村党支部书记胡静告诉记者,如今村里餐饮休闲、农家果园采摘等项目80%都由曾经在外打工的村民回乡投资兴办。大别山深处的新县小木城村,因出国务工人员多、返乡创业者多、乡村建设投入多,如今已变成了洋房林立的异域风情小镇。
走进光山县槐店乡河南联兴油茶公司的万亩油茶林,记者看到,油茶树沿着丘陵起伏,一望无际。公司董事长陈世法2008年返乡创业,早期栽下的油茶树如今已进入盛果期,油茶花、油茶果缀满枝头。他告诉记者:“一亩地可以种100棵油茶树,一棵油茶树年产值100元,效益非常可观。”他通过流转昔日荒山坡地3万余亩,带动了当地1000多名农民就业。
年轻的返乡创业农民工则把目光聚焦在重新挖掘土特产的商业价值,借助电商将家乡土货与广阔市场连接。记者在光山县采访,返乡创业的向满余正带领团队紧张备战即将到来的双“十一”。他返乡后投资创办电子商务公司,主销当地羽绒制品,目前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上,还进一步带动当地鸭养殖、鸭绒加工的发展。
愿回来,留得住,干得好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中部农村地区日益成为创业的热土。信阳市委书记乔新江说:“这些在外打拼二三十年的农民工,积攒了许多‘金点子、钱袋子、好路子’,是宝贵的民智财富。关键是要创造条件,让他们愿回来、留得住、干得好。”
记者采访了解到,为了让创业者“愿回来”,信阳市一方面打足“感情牌”,即通过召开联谊会、座谈会等形式,发挥亲情纽带作用,增强农民工的归属感;在打工人员比较集中的北京、上海、广州、郑州等地建立农民工党组织,提高凝聚力。另一方面,鼓励县、乡提高农民工在各级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中的代表(委员)比例,并通过发展党员、授予荣誉称号等,增强他们回报桑梓的荣誉感。
与此同时,信阳市、县两级财政专门拿出资金,对农民工前三年在孵化基地创业发生的物业管理、卫生、房租、水电等费用给予补贴;在金融方面则给予农民工返乡创业者10万至200万元的贴息贷款。(新华社记者 孙志平、顾立林、甘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