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产改”进行时】
原标题:通过一支队伍、一套机制、一个平台,苏州市总让百万产业工人共享改革红利——(引题)
三手“创新牌”塑造新优势(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黄洪涛 通讯员 吴斌 钱茹冰
组建“产改指导员”队伍、完善工会联系引导社会组织助力“产改”工作机制、打造工匠学院……今年以来,江苏省苏州市总工会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完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推进机制,打出三手“产改”创新牌,通过一支队伍、一套机制、一个平台,最大限度发挥“产改指导员”、社会组织和工匠学院作用,让百万产业工人共享改革红利。
一企一“产改指导员”
刚结束一场在盛虹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产改”政策宣讲活动,朱正荣又马不停蹄地赶到江苏苏净集团有限公司,和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华艳讨论起如何把“产改”工作与“幸福企业”建设结合起来。两人达成共识,从改革民主管理、薪酬分配等基本制度入手,从权益维护、健康守护、安全防护、法律保护等实事项目做起,为企业理清改革思路,为产业工人提供“幸福护航”。
作为苏州市总工会原副主席,朱正荣近期的新任务源于他的“新角色”——首批苏州市“产改指导员”。
7月13日,苏州市召开“产改”工作推进会,为首批15位苏州市“产改指导员”颁发聘书。“指导员要求政治素质高、业务水平精、工作经验足、服务意识强,他们既要是宣传员、辅导员,又要做好协调员、督查员,同时还是信息员和研究员。”苏州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市总工会主席陈嵘表示,如今全市共有192名指导员,他们将分组深入挂钩试点企业,了解产业工人的所思所想所盼,协助企业量身定做“产改”工作方案,提供面对面指导服务。
当前,苏州全市共有“产改”试点企业及产业园区742家。围绕“一企一指导员”的目标,苏州市总工会注重发挥退休和退居二线同志的积极性,重点从市“产改”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和参与单位中选聘指导员,逐步做到试点企业全覆盖。指导员们将致力于推动“政策宣传全覆盖、改革路线全明晰、痛点堵点全疏通、工作要求全落实”,助力试点企业形成切实可行、独具特色的经验做法,推动“产改”工作落到实处。
联系引导社会组织助力“产改”
6月21日,苏州工业园区第五届企业职工服务创新项目大赛暨第三届“技承匠心”职业技能竞赛启动。大赛背后,是苏州工会联系引导社会组织服务职工、助力“产改”的创新探索。
苏州工业园区总工会连续多年开展“企业职工服务创新项目大赛”,以项目化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产改”工作,累计撬动资金700余万元,惠及产业工人20余万人次。昆山花桥经开区社会组织工联会于2015年成立以来,以“党群+”、职工之家为载体,以职工社团为创新抓手,持续开展服务活动2538场,受益职工近10万人次,形成了以“职工为中心”的党群圈、工作圈、生活圈,让职工真切感受到娘家人的温暖。
今年7月,苏州市委办公室转发《关于工会联系引导社会组织助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创新“社会组织+”工作模式,打造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加快培育一批政治强、发展强的“双强型”社会组织,为产业工人提供多样、精准、高效、优质的专业服务。
“我们要全面提升工会联系引导社会组织助力‘产改’工作的整体水平,团结引导社会组织工作者当好推动‘产改’的参与者、服务产业工人的协同者、助力群团改革的贡献者,为苏州新实践提供产业人才支撑。”苏州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朱建春表示。
校地携手打造“工匠摇篮”
晚饭后,苏州协鑫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设备工程师李志军准时和其他学员们登录苏州工匠学院电工技师、高级技师线上培训课,认真聆听苏州技师学院电气专业教研室主任、高级讲师王德斌主讲的《交直流调速系统装调与维修》直播课。
“我了解到苏州工匠学院开设电工高级技师培训班,就立即报了名!”已经拥有电工技师资格证书的李志军在完成56课时的线上课程和实操培训后,今年11月将进行高级技师资格认定考试。
今年4月28日“苏州工匠日”,苏州市总工会和苏州技师学院共同建设的苏州工匠学院揭牌成立。根据合作协议,苏州工匠学院设在苏州技师学院,双方将共用教学场所、共享优秀师资、共建系统课程、共办多元活动、共探典型模式,努力打造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
“首期产业工人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班已于7月开班,立足‘服务产业链、支撑创新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围绕苏州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数字技能类、生活品质提升类职业技能培训项目17个,职业技能等级覆盖初级工到高级技师5个等级。”苏州技师学院副院长牛紫恩介绍。
“培训课程干货满满,学院还贴心地将上课时间安排在工作日晚上和周末,我们工作学习两不误。非常感谢工会提供的平台!”作为苏州工匠学院成立后的首批受益产业工人,李志军感慨道。
陈嵘表示,苏州市总工会将以苏州工匠学院的成立为新起点,探寻工匠人才培养的新思路,立足苏州经济产业结构、服务岗位技能人才需求,努力将苏州工匠学院建设成为全国有亮点、省内可示范的大师名匠集聚地、产业人才培育中心、高水平技能竞赛场、工匠文化展示平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苏州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