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时,是陈建林一天的开始。拖地、做早饭,陈建林用一个个平凡朴实的生活细节演绎着一个家庭“暖男”的日常。
而一旦投入到工作中,车间就是他的“第二个家”。在合肥聚能电物理高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精密总装车间,陈建林是车间主任,也如同一名严慈相济的“大家长”,每个工件都仿佛成了他的“孩子”。
前不久荣获“中国质量工匠”殊荣后,陈建林又带领着总装团队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聚变堆主机关键基础设施的绕制生产线建设,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高能光源增强器真空盒研制……从大年初二开始,陈建林和他的团队就已经奔赴工作岗位,向着太阳奔跑,点亮微观世界的明灯。
每道工序都用匠心守护
上午8时,换上工作服,陈建林在“第二个家”中的繁忙开始了。跟各个班组长沟通前一天工作进展,安排当天工作后,陈建林开始了每天例行的车间巡查。
巡查中,徒弟们难免有些紧张,一旦某项工作粗糙了些,肯定逃不过陈建林那双锐利的眼睛。
如今的总装团队已是百人战队,身为车间主任的陈建林难有片刻安静研究他的那些“宝贝”。重大项目的设计工艺评审、关键部件的小样制造、现场总装的联调联试,陈建林都要逐项落实。不过,陈建林不会因此放过工艺上的每一个细节。
“手上的活一定要先让自己满意,自己不满意的,决不能交给下一道工序。”这是陈建林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2021年5月28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有着“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可重复的1.2亿摄氏度101秒和1.6亿摄氏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将1亿摄氏度20秒的原纪录延长了5倍。
中国“人造太阳”实验刷新世界纪录,意味着人类让核聚变成为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清洁新能源的努力,又取得了一次突破性进展。
面对突破世界纪录的“人造太阳”,陈建林很欣慰。为EAST装置实现超高真空的核心部件——内置式低温泵,正是陈建林捧着一颗“匠心”在守护。
内置式低温泵的主体部件——环体的加工工序繁多,稍不控制就会产生较大的累积误差,且总体总装精度要求高,焊接前总装间隙要求不大于0.05mm。
在反复斟酌真空室内空间狭小和为后续焊接预留操作空间等多种影响因素,陈建林与工艺人员在现场反复试验,一次性顺利地将环体套装成单元段,总装成环后经检测完全满足设计要求。
迎着极限要求工作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ITER)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国际大科学工程。作为ITER大型超导磁体馈线系统总装负责人,陈建林负责两种型号的电流引线以及某型内馈线、TF终端盒和高压诊断线盒等总装工作。
其中,高温超导电流引线作为馈线系统的核心部件之一,需同时满足深低温、高真空、高电压绝缘、低热负荷、低超导接头电阻等多种极限要求,质量要求高,制造工艺极为复杂。
对于中国“工匠”陈建林能否胜任这项工作,ITER组织外方专家表示怀疑。陈建林不仅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而且将生产加工流程编印成册。陈建林为此制定11份《生产制造计划》及《生产加工流程图》,其中涉及近百道工序,以及33份关键工艺作业指导书。
在耗时两周的9大项目、22个子项目的严苛测试中,高温超导电流引线原型件成功通过全电流52kA稳态和57kA过流运行。来自ITER国际组织的专家在现场见证,并称赞电流引线的所有性能参数,“一切皆非常完美”。
为大科学工程贡献“工匠力量”
“质量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做任何工作都要把质量放在第一位,特别是大科学装置建设,每一道焊缝、每一颗螺钉都关系装置能否稳定运行,更要小心翼翼,来不得半点马虎。”陈建林说。
大科学工程难度大、要求高、任务重,没有前车之鉴,很多时候就像是在黑暗里“摸着石头过河”,但陈建林却乐在其中。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是中国“十三五”期间优先建设的大科学装置,预计将于2025年底验收并投入运行。它是中国第一台高能同步辐射光源,也是世界上最亮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
在HEPS的研制过程中,陈建林负责增强器四极磁铁和高能输运线二极磁铁和校正磁铁的集成、测试工作。增强器四极磁铁其铁芯采用冲片粘接结构,每块磁铁分为4瓣铁芯,4瓣铁芯合为一个整体,形成1块磁铁单元,设计要求每瓣铁芯之间的轮廓误差在±0.02mm之内,总装完成后的轮廓误差满足±0.05mm。
在这样高精度的要求下,陈建林根据磁铁集成的要求和特点,通过反复实验、摸索、验证,开发了1/4铁芯的叠装工艺技术。同时,在磁体总装过程中,首创反向螺母锁紧装置,通过螺母的反向作用力,提高磁铁的总装精度,增强磁体总装的结果稳定性和一致性,一次下线合格率100%。
近40年的工作中,陈建林出色完成了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EAST、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中科大同步辐射光源等十余项国内外重大科学工程核心部件及系统的总装调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