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国民工兄弟网   > 新闻中心 > 新闻要闻
身边的大国工匠 | 匠心守护“舌尖安全”
〖发布日期:2023/2/9 9:34:23〗 〖点击量:

【身边的大国工匠】

以高度责任心把控产品质量,张双入职三元27年创造零质量事故业绩——(引题)

原标题:匠心守护“舌尖安全”(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朱欣

2月3日7时30分,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元)瀛海工业园厂区东门,一辆奶罐车在入口处称完毛重,缓缓开往待检区等候取样。

“这车原料奶最终能作为合格产品上市,要通过入场检测,以及各生产环节的严格筛检。”瀛海工业园检验室主任张双疾步走进待检区旁的原料检验室,原料奶先在这里进行113项指标的检测,合格后才能投入生产。

入职三元27年,从最一线的灌装机操作工做起,到如今负责生产全流程的质量把控,张双深知质量检验对守护消费者“舌尖安全”的重要性。她说,食品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做好检验工作,首先需要一份责任心,还要认真对待每一个数据,哪怕是0.01的误差,也要“较较真”。

2022年12月,张双获评“中国质量工匠”。对于“如何在本职岗位践行工匠精神”的追问,她的回答质朴实在:“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责任牢记在心

确认原料检验室早班的各项检测工作运行正常,张双又迈着步子,穿过待检区,往大检验室走去。在那边,还有3个检验班组的同事,等着与她沟通试验情况。

入厂检测合格的原料奶,从投入生产到成品出厂,要经过杀菌、分配至不同产品车间进行标准化生产等多道工序。为了保证生产过程中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理化、微生物、精密仪器3个班组,要在每个生产转序环节开展质量检验。

张双介绍,理化组负责脂肪、蛋白质、乳糖、盐等成分的检测,微生物组检测大肠菌群、霉菌、致病菌等指标,精密仪器组负责重金属、农药残留、三聚氰胺等项目的检测。

“所有检验数据均用于指导生产。”张双说,必须做到不合格的原料不投产,不合格的半成品不转入下道工序,不合格的产品不出厂。

1997年3月,北京姑娘张双入职三元不到1年,20岁的她因工作表现突出,从灌装机操作工转岗为发酵奶车间工艺员。转岗第一天,师傅张战伟嘱咐她:“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作为食品企业的质量控制人员,心里要始终想着食品安全大于天。”

师傅这番话,张双谨记在心。无论作为工艺员,还是后来升职转岗到品控部、检验室,经手的每道工序、每个数据,她都反复检查核对,20多年来,创造出零质量事故的成绩。

“张双特别严谨,再小的偏差都会问个为什么。”同事赵姗说。

张双很注重学习提升。“在岗位上总觉得学不够。”她说,自己在工作中摸索,掌握的工作方法总归有限,通过读书,可以掌握成体系的知识结构,获得一个问题的多种解法。

张双自学了质量管理体系和乳品专业知识,2016年她通过考核,成为食品检验高级技师。

检验室有了“灯塔”

“31512和31534两个发酵罐的酸度有点低,系统显示是含糖产品,具体哪款还不确定……”上午8时20分,张双把理化班汇报的试验情况,反馈给生产车间,并立即安排换人进行样品复检。

先后在发酵奶车间、品控部等部门就职,积累了大量的一线经验,遇到情况时,张双总能快速找出问题所在,提出解决方案。

“我们经常把她称作检验室的灯塔、航标。”赵姗说,在“事先预防”工作理念的树立、检验方法的优化升级等方面,张双是大家的引路人。

2017年,新国标要求,检测原料乳中有机氯农药残留的项目由8种增加到19种。张双和团队经过半年反复摸索,研发出快速检测原料奶中有机氯农药残留的方法,获得国家专利。这一方法,攻克了日常检测中操作繁琐、耗时较长、检测数据精度较难控制等问题,在实验结果全部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前提下,检测时间由原来的两天最多处理8个样品,缩短至3个小时同时处理12个样品,为企业节约了大量检测成本。

次年,张双又带领技术骨干,针对国家标准对乳及乳制品铅、汞、砷、铬4种重金属的检测要求,研发出可同时测定4种重金属元素的前处理方法及上机检测程序参数。在保障数据精准度的情况下,原本需要4人同时进行的检测项目,精简到可由1人独立完成。

自主研发乳及乳制品硫氰酸钠检测方法,引导技术骨干自主制定和优化检验方法、参与制定企业标准……每当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果,张双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同时也更加肯定当初的选择。

扛起传承的担子

这些年,立足岗位创新创造的张双,获得行业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她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等多项荣誉。

“像张双这样的工匠人才,是撑起三元质量品牌的中坚力量。”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工会主席唐燕平说。

唐燕平介绍,近年来,三元着眼培养工匠人才,制定了职工“全岗位锻炼计划”,成立三元培训学院。每年光是各类管理和技能培训班,就要举办近200场次,累计培训职工超过4万人次。同时,通过梳理行业相关业务知识、鼓励职工总结岗位工作经验等方式,为人才培养构建起专业知识体系。

受益于公司搭建的成长平台,张双承担起了技术传承的重任。

办公室门一打开,就是检验室,张双常跑到现场,手把手指导青年职工操作,细致到晃动检验容器的手法,也一遍遍地教。有的青年职工胆子小,练习时打碎了器材,就不敢再动手做,张双见了,又是安慰又是鼓励,生怕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

平日里,张双总琢磨着为职工们争取技能提升的机会,小到找练习试题和试剂耗材、组织技能考核,大到举办劳动和技能竞赛、组织校企合作学习培训、争取轮岗学习机会。

自从来了检验室,张双先后培养检验工64名,其中中级检验工13名,高级检验工31名,技师和高级技师20名。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张双感慨,同企业一起成长进步,这种幸福很踏实。

责任编辑:姚怡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