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非常梦想”——四川省第二届农民工原创文艺作品大赛进入终评阶段。主办方邀请了数位全省书法美术摄影、文学和音乐领域的相关专家对1971件美术书法摄影作品、1344件文学类作品、596件音乐类作品进行了最后的评选。
投稿热情如此高涨,参赛作品质量如此高,让参与评奖的不少专业评委都惊呼“没想到”。而令这些看惯了专业文艺创作的专家们更没想到的是,相比起“阳春白雪”的高雅文艺,农民工接地气的创作风格则更能体现出这个时代的活力与这个特殊的群体在文艺创作上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刘蔚图片由省文化馆提供
【花样多】
有情怀也关注现实 文言文、古体诗、剧本齐上阵
虽然生活在社会生产建设的第一线,但是参赛的文学、音乐类作品中不少都透出了浓浓的人文情怀。作者肖潇的一篇散文诗《石子镇纪事》,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用诗意的方式把达州大竹县石子镇的峰顶山、梨园等风物描绘得如山水画一般唯美多情,而一篇名为《好梦资阳,不一样的味道》的散文,又用轻松、诙谐的笔调写出了资阳夏天的光景,深为资阳老乡熟悉的筏子桥、字库山、沱江等风物都被作者用巧笔勾勒得活灵活现。与之类似,在外打工的农民工谯家怀也用纪实文学的形式写了自己一次在家乡宣汉县柏树镇东岳村磴子坝高洞瀑布游玩的经历,字里行间不但充满了对家乡大好风光的赞美,也体现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当然,有在外打工的父母,就有留守在家的儿童和盼望子女早日回家的父母。本次参赛作品中,不少作者也将视线聚焦在了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问题上。由张景川、王晶作词,姜雅韵、姜金富谱曲的童声独唱《想爸爸妈妈》便站在留守儿童的立场,写出了对在外打工的父母的思念。而在网络票选环节中得票数高居第一位的音乐作品《奔跑吧!孩子》虽同样聚焦留守儿童群体,歌词中却没有一点伤感和阴郁,满是活力充沛的正能量。据悉,该作品还被儿童电影《奔跑吧,孩子》选为主题歌。
不仅如此,笔者还发现,本次投稿的文学类参赛作品除了题材多样,形式也丰富多彩。除了散文、现代诗歌、小说、纪实文学等传统形式之外,作者徐清松用文言文写了一篇名为《织金赋》的文章前来参赛,令不少评委另眼相看。内江市中区永安镇新房村的农民刘发川还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主题写下了古体格律诗《军民抗日》。此外,作者李兵还别出心裁地试水写了一稿《皇帝的新装》搞笑版儿童情景剧剧本……
【接地气】
笔法稍稚嫩感情却真挚 情诗也能写出浓浓的生活气息
据主办方介绍,对于长期生活、工作在基层的农民工群体而言,反映他们真实的工作状态、生活感悟的原创文艺作品在投稿中仍属主流。在四川在线为本次大赛开辟的网络投票专页中,外省农民工李成林的一篇《四川,成就了我人生的梦想》稳居榜单前列,最终以51952的得票数获得了文学类参赛作品“人气奖”第三名。笔者发现,在李成林的这篇“人气爆棚”的短篇自传体小说中并没有想象中高潮迭起的情节和波澜壮阔的用词,只是把他初到四川之际受到萍水相逢的成都小伙热情相助的经历稍加润色,加上自己多年来在四川打工的感触而写成,却因为情感真实、文字朴实而意外受到网友热捧。不仅如此,现代诗《农民工在路上》、《逐梦·农民工》、《我们就是这样一群人》,小说《打工路上让我欢喜让我忧》、《打工点燃文学梦》等作品也尽显农民工的文艺创作风采。
“‘接地气’是本次大赛所有参赛作品的一大亮点”,作为本次大赛文学类作品评委,我省一级作家胡笳说道,“可能专业的作家、诗人在笔法和技巧上比农民工朋友们强,但是农民工们是离生活生产最近的群体,他们作品中流露出来的真实而质朴的感情是技巧和笔法无法取代的。”笔者也发现,同样是以“七夕”为主题抒写自己思念远方的恋人,农民工笔下的诗歌却有着格外动人的写法——“厂里的兄弟姐妹们/有情人成双成对‘鹊桥’相会/只有我/这个打工时代的产儿/顶着‘打工族’的单衣/踯躅街头/斜倚相思树/奢望/葡萄架下/牛郎织女的情话……”这样稍显稚嫩却真实动人的句子在本次大赛的参赛作品中屡见不鲜,却每每让人看了都会为之动容。
精彩之后农民工文艺创作该走向何方
如此综合性的大型农民工原创文艺大赛在我省甚至全国都不多见,省文化馆馆长赵红川认为,从本次比赛中也不难看出近几年我省各部门对农民工群体的关注度正在不断提高。未来,农民工群体文艺创作何去何从?大赛结束后,赵红川与几位评委的讨论仍意犹未尽。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业余从事文艺创作的打工文艺爱好者有3万多人。不过,从本次大赛来看,农民工的参与积极性固然相当高,但是作品的质量却良莠不齐。本次大赛文学类作品评委胡笳认为,农民工的工作大多数存在长期加班加点、休息日不固定等问题,且不少人的薪酬待遇仍相当微薄,无力支撑他们在工作之余从事文艺学习。虽然也有少数打工诗人通过自己的文笔走上了职业作家或文职的工作岗位,但还是不得不承认,打工者想仅仅依靠自己的业余文艺爱好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仍然不易。此外,从本次大赛投稿作者的个人信息来分析,80、90后农民工群体仍然较少。也许,现在在外务工的80、90后农民工群体的物质生活条件已得到巨大改善;由于网络和大众传媒的普及,农民工的精神生活也丰富起来。这些客观原因都可能导致80、90后农民工对文艺创作的一定远离。
参加此次大赛的许多农民工都说,农民工文艺创作要再上台阶,重新出发,不仅需要农民工群体的坚持,还需要政府的引导与扶持,这样才能使农民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更主动的文化融入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