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国民工兄弟网   > 文学
打工族:放不下的都市 抹不去的乡愁(组图)
〖发布日期:2015/12/1 9:58:50〗 〖点击量:

1.jpg

        对于每一个游子来说,过年,都是一个挥之不去的话题。

  在他乡,为异客,有梦想,有辛酸。千里之外的故土,袅袅炊烟,山高水长,水泥森林般的都市,有财富,有喧嚣,也有冷漠。

  本文记录了6名打工作者的过年心态,在这背后,有文化的碰撞,有温暖的召唤,也有对未来的美丽憧憬。

  忧

  个人简介

  池宗平,38岁,陕西省咸阳市彬县人,现在广东省东莞市一家港资企业打工,东莞市小小说学会会员。

  回不去的家,进不去的城

  我的故事

  我离开家已经15年了,上一次回家,还是去年过年。但今年春节,不打算回去了。因为我也有了小孩,算是为人父母,人情世故已经高于当年的想家和回家。从现在起,回家时间改为家乡亲友有重大变故才回去,比如,当亲戚朋友有离世的,或是结婚出嫁时。

  老家那边,包括父母在内,大多数家人、亲戚都还健在。但村里的老人们在慢慢消失,老家正在凋零,很多农村都是这样。打算利用今年过年时间,读几本书,写点什么,顺便带孩子到处走一走,看一看。我的孩子在上民办的小学,今年8岁了,公办的不好进。对于我们这些打工者来说,是回不去的家,进不去的城。

  我的回忆

  小时候最盼望过年。如今已是人到中年,谈及“过年”,却“怕”!细究起来,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平常的日子也能调出些许“年味”。再者,现在过年的规格和档次越来越高,但盲目攀比的负面效应也的确让一般家庭承受过重。于是,就有了“怕过年”的念头。

  我还记得,每逢旧年的最后一天,父亲总要带领我们姐弟,去请长辈“回家”:摆上牌位、双膝跪地、点上纸、洒上酒、烧上香,然后恭恭敬敬地向“地下”的爷爷奶奶叩头。完事后,父亲总要在爷爷奶奶的坟前转悠,一边拔草一边向我们讲着爷爷奶奶在世时的故事。感叹人生就像割韭菜一样。

  到了新年第一天,父亲总要带着我们全家族的男子,挨家挨户地向长辈恭恭敬敬地叩头,以那种古老而满含孝道的仪式向长辈行礼。如今,我也已为人父,开始切肤地理解了父亲当年的用心。

  记者点评

  很多打工者,像池宗平一样,已经在城市里养育了下一代人。选择在城市而非返乡过年,标志着他们已经把城市当做自己新的故乡。但新的故乡该如何接纳他们,让他们真正融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个人简介

 

  陈苑辉,35岁,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人,客家人。进过工厂,做过园艺工人、油漆工等,现为广东省东莞市南城东晖学校的民办教师。

  早日买房,把双亲接来

  我的故事

  我有半年没有回家了。暑假回了一趟老家,住了9天,后返校工作。今年过年会回家,因为平时母亲都是一个人在老家。父亲在深圳帮哥哥和嫂子带孩子,其他大部分亲戚在老家。

  我从小在粤东山区长大,是一名地道的客家人,客家人的过年习俗很多。首先,过了冬至就要酿客家酒,腊月二十之后,要敬灶神、祈合家福,除夕时大人小孩都要用柚子叶、柏树叶等熬水洗澡,穿新衣,干干净净过大年。除夕晚上吃团圆饭,给老人、小孩发压岁钱,从除夕夜开始至正月初二晚要“守岁”,每个房间整夜灯火通明。正月初一三餐前要放鞭炮,早餐吃素,然后亲朋好友互相串门拜年。正月初二开始祭祖,俗称“挂纸”“拜山”。正月十五要闹元宵,赏灯,还要到庙宇和祠堂祭祖、拜年。

  我的回忆

  2012年春节,我在城里留校值班,完全感觉不出年味,很多人回老家过年了,极少有朋友互相串门、拜年,街上行人寥寥无几,邻里之间,似乎总有一种隔膜,偶尔听到一串鞭炮声,特别心酸、落寞、想家!

  在新的一年里,想好好工作,想好好存钱,争取提高生活质量,早日买房,能接双亲到城里住一住,节假日又能回乡下老家和亲戚们聚一聚。可是这些美好的想法不知何时才能实现,最担忧的是乡下的母亲和外婆,她们在一天天老去,儿女都不在身边照顾。

  记者点评

  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创造的。年轻打工者的双手,不仅创造了中国经济的奇迹,也在为他们自己创造更加美好的人生。买车、买房,对于很多打工者而言,虽然是梦想,但已经不再遥不可及。有梦想,肯付出,很多东西,迟早都会有的。

个人简介

  曹木静,32岁,江苏省金坛市人,曾在福建某部服役,现在广东省东莞市的一家镇报做编辑。

  家越来越远,又魂牵梦绕

  我的故事

  算起来,上次回家距现在也有两年了。算上当兵的时间,回家过年的次数也只有三次,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不管怎么说,内心还是十分愧疚的。

  在部队时,过年其实也是十分热闹的,氛围就更不用说了,张灯结彩,包饺子、看春晚、开茶话会、游园,不一而足,战友们来自五湖四海,操着不同的口音,也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习俗,大家就像兄弟姐妹一样,但多少缺少了一些家的味道。

  我的家乡坐落在长三角,是苏南广袤平原上的一座小城市,城市不大,但历史底蕴却十分深厚,传统习俗很多。贴春联、放爆竹、打年糕、包馄饨、做芝麻酥、桃酥饼、晒咸鱼……过年,就像一幅次第展开的画卷,令人向往与心醉。

  后来,来到广东,这里的年,实际上又是一番景象。年,对于本土人来说,并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氛围并不是十分浓烈,当然,也有一些特色。诸如,这里的人,喜欢逛庙会,求得财源滚滚是第一位的。此外,这里的团圆饭,有的地方在中午就吃了,并不像北方或我老家,是在除夕夜。

  我的回忆

  老家的年,更偏重于亲情,传统,精神层面,而广东的年,则相对显得单薄了些,更偏重于物质层面。其实,在我的内心深处还是更喜欢老家的那种年,那种年味,大冬天,不论是冰雪满天,还是阳光普照;不论是在大街小巷,而是乡野农村,每个人都将年裹在心里,紧紧的,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一种喜滋滋的笑容,很甜很美,也很温暖。

  过年,对于在外漂泊的人来说,是一份十分珍贵且浓得化不开的情结。多年前从家乡到福建军营当兵,尔后到广东安家,一晃十多年时间过去了。家,对于我而言,不论是在时空距离上,还是心理距离上,似乎变得越发遥远了,但又令人魂牵梦萦,始终无法释怀。

  今年,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又无法回家过年。在千里之外,我唯有将那份思念深藏在心底,慢慢地化作在他乡土地上激励我不断前行的力量。

  记者点评

  不同地域有不同的过年文化,来自不同地方的打工者汇集在一个“移民城市”里,其文化碰撞,交融在所难免。不过,我们应该记住,年味,是温暖的,而不是物质的。

    个人简介

 

  傅淑青,21岁,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人。2008年7月初中毕业辍学打工,于2013年离开流水线,在杭州谋得一份文字工作。现为浦江县作协理事,金华市作协会员。

  天涯海角,双亲都在等我

  我的故事

  我家离杭州大概160公里,看似近,回去也不容易,只有小长假才能回去。上次回家应该是“十一”黄金周。无论在天涯海角,过年一定回家,双亲都在等我。我的父母亲戚都在老家,回家最想见父亲。一个月之前他摔断了腿,因为工作原因我没能回去,只有等到过年放假才有时间,好好陪陪父母。

  父母年纪越来越大了,干不动了,我希望自己能多赚点钱补贴家用。第二个愿望,是希望自己在新一年,能够多写出一些直面生活、直面社会底层小人物的作品。现在不知名的底层作者想出本书太难了,希望有免费出书的机会,实现自己做了多年的出书梦。

  我的回忆

  我的老家在浦江一个小镇上,乡亲们很热情,如果在节日里串门,他们总会热情地招待你。老家过节的气氛很浓,乡亲们把过年这一天看得很重,有些人提前一个月就在备年货、打扫、买新衣服了。我觉得,在城市居住时间久了的人,与农民相比,对节日似乎淡漠了。

  在杭州,不管是平日里还是过节,总感觉有城市特有的冷漠。平常都是自己单住,朋友也不多,过节往往一个人宅在家里看书、写东西,所以从没有真正意义上感受过杭州节日的气氛,唯一能感受到的是商场、专卖店、超市借着节日,进行疯狂甩卖和促销。

  现在,我回家的确有点不适应,在城市长期独来独往,面对老家的长辈和亲戚的嘘寒问暖,会觉得有点煽情,或许我也学了一点城市的冷漠。

  记者点评

  春节的很多习俗,其实源自于农耕文化。从乡村到都市,一些旧有的习俗被淡忘,人与人的距离,也变得更远。

  其实,春节回家对于游子的意义,是有人在等你回家过节,有人在千里之外一直关注着你,关注着你在他乡的冷暖。

    个人简介

 

  杨文凭,30岁,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人,苗族。外出打工近10年,做过网吧管理员、印刷工人、企业报编辑等职业,目前在江西省上饶市第五人民医院从事宣传企划工作。

  新婚之后,抢到了回家的火车票

  我的故事

  我小时候家乡受水灾,经济困难。刚出门的那几年,每年都不敢回家,主要原因是工作不稳定、待遇低,每月都是月光族,到年底手头根本没什么钱,有时候连买汽车票的钱都不够,还有一点是,当时到了结婚年龄还没对象,就干脆不回去,索性跟同事们一起在异乡过年。真是有家不敢回呀!

  从2010年起,进入民营医疗行业工作,各方面的待遇都有所改善,单位每年春节都会放一周左右的假,所以每年都会回家过年。但是,每年依然害怕回家,被父母亲友催婚,因为老家崇尚早婚早育早当家,村寨里一起长大的伙伴,到了22岁左右,几乎都结了婚,有的孩子都可以打酱油了。直到跟一位刚大学毕业不久、同在一家单位工作的河南姑娘,建立了恋爱关系,并在去年9月带回老家见面后,怕回家的心理才有所改观。

  其实在不久前,我回过一次家,但今年春节还是打算回家。今年1月2日是我结婚的好日子,我带着汉族妻子回苗寨,按苗族风俗办了酒席,宴请八方亲友。因为工作忙,婚礼期间,我们总共在家不到一周,匆匆去三亚旅游了几天,又回江西上班。贵州山区的路不好走,要乘火车换汽车,妻子又晕车,经常吐来吐去。但她为了尊重苗族的风俗、圆我孝敬父母的梦,今年没有要我一同去河南过年,而是默默在网上守候了几天,抢到一起回贵州的火车票。

  我的回忆

  我的老家是一个美丽质朴的苗寨,除了外面嫁来的媳妇,全村都姓杨。家家户户都延续养猪杀猪过年的传统,从腊月22日左右开始,每家都会陆续杀猪,由本族青壮年杀,当天杀猪的户主都会割下最新鲜的猪肉,摆个四五桌,请家族里的所有人一起来吃杀猪菜,早晚各两家,大家轮流,往往要摆到除夕的前一天。吃不完的猪肉,会在炭火下熏,制作成腊肉。同时,家家户户也会煮好糯米,在一个大木槽里打成烂,捏成碗口那么大的打糍粑,并印上大大的“喜”字。

  除夕当天清晨,大人还要带着小孩,提上香烛、糍粑、纸钱,去祭桥。苗族的孩子,出生后都会拜认一座桥或修一座山林里的木桥,当成自己的灵魂,让人来往行走,把前生所有的罪恶踏平,以便今生无罪,平平安安。此外,像我们这些清明节不能回家的人,则要除夕当天提前到去世了的长辈的坟头扫墓,他们会保佑我们新的一年工作顺利,出入平安。

  到了大年初一,全村和隔壁村没成家的年轻人,都会来到公路上踏青,见到中意的对象,就会邀约到家里喝茶聊天,表达爱慕。在我们的上一辈,当时没有打工潮,农闲时都在家,年轻人都喜欢跑到山坡上对唱苗歌,表达情感,可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会唱了……

  记者点评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对于春节有不同的庆祝方式。而随着时代变迁,年轻人外流,一些很有特色的风俗,正在慢慢消失。

  不过,不管老一代人和年青一代人,采取怎样的过节方式,都代表了对新的一年最好的祝福,新的一年,会更好。

    个人简介

 

  吉克阿优,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人,29岁,彝族,现为浙江省平湖市作家协会会员,曾获“四川省首届农民工原创文艺作品大赛诗歌二等奖”。

  饮下的是苦酒,吐出来的是精神

  我的故事

  我老家很穷,父母含辛茹苦才让我读了几年书,后没办法,2007年来浙江打工,在很多个城市漂泊过,目前身体不好,留在浙江平湖,也没有工作。基本上每年到春节才能回家一次,有时也回不去,今年春节就不回去了,一方面是来回的车票不好买,另一方面,是回去要四天的路程,太累了。家里还有60多岁的老父亲,母亲十多年前就不在了。

  新的一年,我计划去各个城市“寻亲访友”,关注在外打工彝人的生活现状,跟踪彝族妇女嫁出去后的生活情况。而我这两年来都失业在平湖,已经捉襟见肘,怕我的计划和梦想半途而废,这也是我最大的忧虑。

  现在,我已到了而立之年,还是一无所有,又居无定所,看着自己又虚度了年华,着实悲伤,但年年岁岁都是这般轮流转的,不应自己碌碌无为而暗中心伤,该面对现实,寻找突破口,让自己过得好才能更好地去实现梦想。

  我的回忆

  我们现在用的历法是古老而悠久的彝族十月太阳历,每年为十月,每月为36天,最后五天是过年日,所以阳历11月份就是我们彝族的“春节”,去年全州统一在11月20日过彝族年。

  节日庆典很隆重,处处体现了地域文化,期间会有各式各样的仪式,比如祭祖活动就很古朴,还有祭祀山神和树神,祈求平安。老人们会带领青年男子进山打猎,意在让妖魔鬼怪在山涧迷路回不来。年轻男女则在傍晚在村寨中点起篝火载歌载舞。过年时,按族规和礼仪,家家户户都会把财物衣物谷物统统拿来晾晒,意在展示家族实力。

  记者点评:

  人生,有时就像饮一杯苦酒,饮下的是苦酒,吐出来的是精神。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在所难免的困难,我们需要思考的,不是困难会把我们击垮成什么样子,而是我们该怎样去克服它。(记者 赵昂 书法、漫画:李法明)

  【网友热评】春节,你回家过年吗?

  @凤山玩家:无论多晚,总是要回家过年的;无论贫穷或富有,家总是最温暖的;无论通讯多么发达,都抵不过至亲的一句呼唤:熟悉的面孔、温暖的声音、亲手种下的槐树和烙着自己脚印的田埂都让我魂牵梦绕。诞生自己乳名的地方,永远是游子的牵挂!

  @骁傻哥:父母在,老家叫家乡;父母不在了,老家只能叫故乡了。

  @梦想家姜其达:一个人北漂着,本不想回家过年,但父亲总是催我回家。22岁的我在老家农村已是晚婚,每次回家最怕村里人问有没有对象,挣了多少钱啊,我只能微微的一笑……

  @鄢熙懿:曾经,春节是我最向往的节日,因为那代表团聚,代表温暖。可现在,迷茫地在北京漂着,我已找不到家在哪儿!

  @阿莉埃蒂___:其实很想和父母一起过个好年,可我也步入了被逼婚的年龄,对过年有种恐惧感,想逃避。

  @不在De青春:十几岁时爱玩没挣钱,20多了才真正明白了生活的艰辛。春节人多,难买票。还是平时多回家吧,再说过节上班有三倍工资呢,还是留下来帮老板赶货吧。

  @露水鲜竹:回家!最怕催婚和催孩子,此外,还要包2个月的工资送红包。

  @韾先生:回家,跟爱一个人一样,是不需要理由的!

  (赵琛摘自工人日报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