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诗歌都是可以唱的,甚至是连唱带舞的。而这组《农民工之歌》不仅可以朗诵、吟唱,还可以跟各种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诗歌不应该是无声的艺术。尤其是这些外来务工者确实值得大书特书、大唱特唱。”正如中华诗词学会驻会名誉会长郑伯农所说,这部由诗人刘迅甫创作的长篇纪实诗报告《农民工之歌》如今被艺术再创作——改编成大型现代音乐舞蹈诗剧《农民工之歌》并将于10月15日在人民大会堂进行首次公益演出。
据了解,这部现代音乐舞蹈诗剧集音乐、舞蹈、朗诵等多种艺术形式,以农民工为表现对象,充分展现了乡村与城市的差异现状,全方位揭示了农民工在奉献与担当过程中的幸福与欢乐,心酸与无奈,泪痕与伤痛,希望与寄托。
早在2011年,诗人刘迅甫结合自身20余年经历创作的长篇诗报告《农民工之歌》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诗歌朗诵暨作品研讨会,并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在人民大会堂这样庄严的地方讨论农民工我认为是再合适不过的事情,诗人作品中所反映的农民工这一时代主题正日益被我们广泛关注。而一个诗人、一个作家必须具有社会责任感,因为文学是人学,它关注人、关注人性、关注人心。”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如是说。
如今,艺术再创作后的《农民工之歌》将再次搬进人民大会堂,在长期关注农民工文化建设的刘迅甫看来,“现在真正为农民工创作的文艺作品太少!经过改编,这部现代音乐舞蹈诗剧的舞台表现形式更为丰富,也更利于传播。”
“我要把《农民工之歌》搬进人民大会堂,是因为我所关注的农民工是一群默默奉献、索取较少却可敬可爱的人,他们是中国发展建设的脊梁,他们的美好心灵和历史性贡献值得赞美。”刘迅甫激动地说。
而为了筹办这场公益演出,农民艺术家、诗人刘迅甫除了出售自己的字画,还得到一些农民工出身的企业家的资助。令人感动的是,就在这台演出在河北排演期间,一位河北保定的打工者得知后特意给刘迅甫送来2万元钱,他对刘迅甫说:“虽然能力有限,但能表达一点心意我感到很开心。”
该剧编剧、国家一级编剧赵德平回忆说:“在排练场,一些农民工闻声前来看我们的演出,结束后一边握着我的手一边哭着说,‘好多歌词唱到了我的心里’。”
虽然在这部诗剧中对农民工的生活和生存状况进行了真实的、生动形象的描写,但在直抒胸臆的同时,却并不消极不低沉,而是一支昂扬、向善、向上,蕴含着拼搏、奋斗和奉献精神的时代之歌。“这组诗歌中有一篇《十八罗汉归故里》,表达了农民工立志改造家乡、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景。艺术家刘兰芳还要把它作为素材改编成评书作品,来表现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刘迅甫介绍说。
据悉,这部诗剧在人民大会堂首演后,还将陆续在上海、深圳、广州、郑州、济南、南京等地进行巡回演出。(中工网记者 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