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国民工兄弟网   > 文学
泪飞化作潇潇雨--追记民工英雄刘宝双(报告文学) 作者 马全祥
〖发布日期:2015/11/17 15:04:59〗 〖点击量:

 

特注:本稿写于2004年,刊于2005年出版的《首都见义勇为报告文学集》首篇,书中涉及的有关领导职务以当时为准。

 

泪飞化作潇潇雨

--追记民工英雄刘宝双

 

  在我准备动笔写见义勇为好青年刘宝双的英雄事迹之前,心里直犯嘀咕,虽然对刘宝双的壮举也早有所知,但要将他的事迹写成洋洋洒洒的大文章是否经得起推敲?他的事迹真是那么感人吗?他的英勇行为是否只是一时的冲动?这一串问号在我脑海里不停地翻转。然而,当我翻阅了大量资料,走访了一些当事人时,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题记

 

序篇:走进英雄的故乡

列车上的对话

2004年9月6日晚,在黑漆似的夜幕中,北京开往内蒙古通辽的1457次列车轰鸣着向前飞驰……我们一行五人乘车前往刘宝双的家乡进行采访。

在列车上,与我同行的市民政局见义勇为权益保护处的马五一处长和通州区精神文明办的王增哲主任谈论他们心目中的刘宝双。

“宝双在见义勇为先进分子中是个典型人物,我们在挖掘他的事迹时发现,他虽然是个普通的农民工,但他是个有文化、有理想,并勇于同贫穷命运作抗争的奋斗者。”马五一说。

“是,他爱好文学,写的诗非常感人,他还边打工边学法律,准备考律师。”王增哲接过话茬。

“一个穷人的孩子,面对贫困,不自暴自弃,而是以满腔的热情拥抱生活,真是难得。”马五一紧接着说了一句。

“确实是,正因为他热爱生活,他才关心、帮助和善待他人,像他这种人,在抢救落水儿童时能够第一个跳下去,绝不是一时的冲动。”王增哲颇有感慨地说。

“一个真英雄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平时有思想基础,关键时刻才能做出英勇壮举。”他们两个正说着,首都文明办的周大庆处长也从邻铺走过来插了一句。并和他们一起讨论起刘宝双的事迹来……

列车在飞驰,时间在消逝,他们几个人一直在谈论着刘宝双。我躺在列车的卧铺上,双眼望着外面黑黑的夜,一个英雄的形象渐渐在我脑海里清晰起来。

英雄遗属今安康?

9月7日早,“嘀——”一声汽笛的长鸣,划破了宁静的草海,惊醒了沉睡的山脉,也叫醒了我们这些睡梦中的旅客。我们来到了通辽市这块古老神奇、英雄辈出的土地上。

我们这次来刘宝双的家乡,有两项任务,一个是进行采访活动,另一个就是代表北京市民看望刘宝双的家人。

2001年5月4日,刘宝双在通州牺牲时,他年迈体弱的母亲受不了打击病倒在床上;他的妻子连续几天几夜不吃不睡悲痛欲绝;他才三个多月大的女儿嗷嗷待哺。

一晃三年过去了,英雄家人的生活如今过得怎样?许多北京市民对此牵肠挂肚。

当许多市民得知我们到宝双家乡采访时,纷纷委托我们去看望宝双的家人,代问他家的生活还困不困难,需要不需要帮助,海淀区的一位大妈精心准备了很多衣服,一旦他家需要,就立即给寄去。

英雄已去,但他的英勇行为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到了通辽的当日下午,由马五一带队,我们一行五人首先来到通辽人民公园烈士陵园,对烈士进行了祭奠。随后,我们看望了宝双的母亲和妻子。

    在宝双的家乡,我们看到,他家以前破旧不堪的房子翻修一新,他的老母亲身体基本恢复了健康;还得知他的妻子已由民办教师转为国家正式教师,他4岁的女儿刘璇已上幼儿园。

    他不善言辞的妻子丰淑君激动地说:“没想到刘宝双都去世3年多了,北京人民还挂念着我们,他们太善良了,我谢谢他们!谢谢他们!”她说这话的时候,泪水已盈满了双眼……

    在刘宝双的家乡采访时,无论是他的朋友同学,左邻右舍,还是当地干部和普通百姓,他生前认识和不认识的人,一提起刘宝双三个字,都充满了深深的敬意,有的人说着说着还直抹眼泪。

    刘宝双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何能让如此多的人感动?

    现在,沿着他的人生轨迹,我们去解读这个普通民工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