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国民工兄弟网   > 创业 > 创业故事
江西资溪创业故事:返乡农民工杨金发
〖发布日期:2015/11/3 7:52:37〗 〖点击量:

 走出大山闯天下

 1958年,杨金发出生于资溪县马头山镇永胜村。小学毕业的他在乡村呆了几十年,受了半辈子穷,看到身边的人陆续外出经商做面包,他终于不甘平庸,决定走出大山去闯一闯。

 1991年春节过后,33岁的他开始外出创业之路。起先在温州开卤菜店,生意不好,几个月后就转到西安做面包,生意依然没有起色。当年10月,他转战到了天津,东挪西借筹集资金,开设了天津市第一家上海风味炸肉串店,把宝押在了这家店上。

 万事开头难。开张第一天只买了两串肉串,惨淡至极。他没有气馁,凭着一股子韧劲和灵活的头脑,他向同行学习,起早贪黑的干,细心加巧劲的干,第二年,事业有了起色,步入了正规,逐渐蒸蒸日上。

 这一干就是20余年,杨金发在天津站稳了脚跟,成立了天津咯香家食品公司,成了小有名气的企业家。

 接手烂摊再创业

 2015年7月26日,万花蜜有机生活体念馆在资溪县城隆重开业,主营纯天然有机蜂蜜系列产品。开业现场,商家给前期微信营销中奖活动的获奖者和现场的获奖者赠送了价值上万元的礼品,多家媒体报道,热闹非凡。开设这家销售门店的企业是江西健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正是杨金发。

 在天津干得好好的杨金发,怎么又跑回到家乡办起了生态农业公司,开设了蜂蜜销售店呢?这事还得从他独生儿子杨华说起。

 2012年,杨华从天津回资溪休假,想购买好蜂蜜回天津带给朋友,可买来的蜂蜜总觉得质量不能满意,要么是掺有白糖,要么是浓度不足。怅惘之余,杨华来到马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散心,陶醉于家乡美丽的山水风景、优异的生态环境,特别是油榨窠村群山环抱,溪流潺潺,鸟语花香、蜂飞蝶舞,空气纯净,宛如世外桃源。最令杨华兴奋的是,他在油榨窠一户留守老人家中买到了质量上佳的蜂蜜,可惜数量很少。杨华敏锐地嗅到了商机,萌发了回乡办养蜂企业的念头。

 对于儿子回乡创业,杨金发既感到高兴也有些担心,高兴的是儿子有了创业的闯劲,懂得回报家乡,与自己的心愿一致;担心的是,养蜂是门技术含量很高的活,家里从来没人养过蜂,毫无经验。

 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杨华说干就干。他到各地学习养蜂技术后,租赁了距油榨窠村1公里的30亩山林,到广东梅州重金聘请了养蜂师傅,购买了200斤中华蜜蜂,添置了设备,办起了吉森中蜂养殖基地,在县城开了一家销售门店,开始了他的“甜蜜”事业。

 然而,经营了两年,投资了数十万,尽管产品质量不赖,但由于产量少,成本高,销售渠道打不开,事业很不景气。杨华的妻子原本就不大支持丈夫离开天津,这下更是牢骚大了,杨华进退两难。

 杨金发一直想帮儿子一把,但天津的生意忙,有心无力。最终,杨华还是决定撂挑子,这下,一副烂摊子摆在了杨金发的面前。

 接,还是不接,杨金发也是有些骑虎难下。说实话, 他已事业有成,儿女都已成家立业,只要把天津的家族企业好好坚守下去,全家人可以衣食无忧。而且,自己外出打拼二十年从事的都是食品加工行业,生态养殖业从未涉足过,更别说经验丰富了。可又想,自己离开家乡二十余载,家乡的水水水水时常浮现脑海,父老乡亲的音容笑貌时常萦绕心间,回乡探亲的时候,乡亲们说,老杨回来了!老杨回来了!他感到既亲切又陌生,自己成了衣锦不还乡的游子,成了家乡的客人。

 我是客人吗?他问自己。

 这些年来,他对家乡的变化一直是关注的,一些返乡创业人士的事迹他也有所耳闻;自己一直是儿子的榜样,儿子返乡创业跌倒了,自己能袖手旁观吗!于是,他把天津的生意交给儿子打理,自己踏上了返乡创业之旅。

 敢立潮头唱大戏

 亲朋说,老杨你已经是50多岁的人了,不缺吃不愁穿的,何苦返乡再创业,受这份罪。杨金发虽说天生一股牛劲,其实,心里也是惴惴不安的。

 他办下企业执照,成立了江西健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决定找个合伙人。

 合伙人找到了。可是合伙人并没有没养蜂经验,而且资金不能到位,做了半年,资金链断裂,合作失败。

 杨金发没有气馁,虽说耗费了半年时间,可他学到了东西,摸到了门道,于是,他拿出了当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气魄,决定单干。

 他勤奋学习,熬夜查阅资料;虚心求教,走访有养蜂经验的人,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技能。他四处奔波,诚心和执着打动了县劳动就业,农业、民政等部门,得到了大力支持。他广罗人才,委以重用,和技术人员、工人一起吃住在基地,睡帐篷,啃馒头,吃咸菜;山上寒气重,蚊虫多,他常常凌晨被冷醒,被咬得皮开肉绽……

 养殖技术提升了,产品质量有了更可靠的保障,接下来就是销售。

 说到销售,有人会认为既然产品好,销售就不是难事,找个好口子吆喝就是了,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杨金发生产的是质量高端的产品,生产成本也较高,必须打开一个广阔的销售市场,获得足够的发展潜力,这是企业生存的必须,也是他的宏伟目标所在。

 作为生态有机蜂蜜,必须取得QS论证。为此,一场艰苦的战役打响了。

 他深知QS论证要求极为严格,从生产工序、卫生环境、产品质量等等,任何一个环节不过关,都一票否决。

 资溪蜂蜜属山花蜜、木本花蜜,量少,但营养成分特别丰富,质量高端。有机蜂蜜是货真价实的原生态农副产品,是不可能造假的,必须实打实的过关。

 他把生产厂部和办公楼建在马头山镇而不是县城,距离养蜂基地仅仅半小时车程。

 他先将产品送县质监部门检测,过关后再送市里,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提高质量。他多次前往大专院校、相关研究机构,把专家请到资溪来考察指导。他把产品送到天津质检院,产品达到国家标准,让他树立了信心。

 他取得了国家工商管理总局颁发的企业商标“诗情蜜语”。

 2014年末,他拿到了江西省产品质量监督检测院的检验报告,送检的百花蜜全部检测项目均合格;2015年3月,产品获得了QS论证。

 整整一年,他只身在资溪拼搏,夜以继日的奔波操劳,生活上无人照顾,明显得黑了,廋了,老了……

 但他的目光更加坚定了,也更加深远了。

 他规划了销售渠道:首先瞄准资溪本地的旅游客源;其次对接资溪在外做生意的人,将百花蜜作为这些成功人士日常食用和送礼佳品;再次就是本地市民消费。

 但是,杨金发知道,旅游市场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中,本地消费市场又小,要想做大做强企业,仅有这些销售渠道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发掘更广阔的市场。

 出路在哪里?就是紧跟时代潮流,发展电子商务。

 他只要小学文化水平,但有一股敢立潮头唱大戏的精神。

 他身边有一群人才,包括网络技术人才,开办了“万花蜜”公众号,设置了二维码,开展网络营销,县内送货上门,县外快递传输。

 宏图大展报桑梓

 一年下来,企业的架构搭好了,不仅步入了正规,而且大大上了一个台阶,似乎万事俱备,只欠销售东风,实现二次创业之梦了。

 其实不尽然,杨金发想,因为产量还跟不上。

 2013年,杨华养蜂1500箱,年生产天然蜂蜜、鲜王浆、蜂花粉、蜂胶四大系列产品5千斤;2015年,产量将接近5千箱,1.5万斤,年产值300万元;杨金发的目标是,2016年,养殖蜜蜂2万箱,蜂蜜产品达6万斤,增加就业上百人。

 旁人一听,肯定会认为杨金发的大脑烧糊了,这岂不是天方夜谭。

 且听听杨金发是怎么说的再下判断。

 杨金发说,明年,他要成立全国首家养蜂协会——资溪养蜂协会,采取抱团发展的模式,让全县的养蜂户都来致富,把“诗情蜜语”百花蜂蜜产品打造成县域龙头产品,公司成为品牌企业,成为全县乃至市省龙头生态农业企业。

 杨金发的确有气魄!气魄不是疯子的呓语,而是智者的豪情!

 杨金发说,目前资溪有上百家养蜂农户,绝大部分是家庭作坊模式,未上规模,未成品牌,产品竞争力弱。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纯净资溪”的养蜂户,大都有良好的养蜂环境,缺的资金、技术和销售。

 杨金发构想:通过考察,选择50家农户加盟合作,签订合同,每家至少养蜂200箱,由自己的企业提供资金、蜂种和技术支持,严格按照标准生产,宁缺毋滥;坚持技术至上原则,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攻关,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丰富品种,让国标产品百花蜜成为国礼产品,走向国际舞台。

 杨金发的大名在资溪渐渐为人所熟知。他到乡村考察养蜂农户,有人问:“杨老板,你不是一直在北方做生意吗,是谁把你引到这来的?”

 “是蜜蜂把我引见过来的。”杨金发道。

 “蜜蜂?——不明白。”

 “列宁说,蜜蜂能指路。所以我就来了。”

 “你太有文化了,竟然还知道列宁的话!”

 “我文化并不高,”杨金发华笑道,“我对一篇小学课文记忆深刻,它叫《蜜蜂引路》,里面就有列宁的这句话。”

 随行的一位工程师吟诵了一首唐诗:“不论平地与山头,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蜂勤,人勤,天道酬勤。养蜂是勤劳的事业,也是甜蜜的事业,还是造福一方百姓的事业。

 杨金发就是这么一位为家庭也为家乡酿造“甜蜜”事业的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