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黄洪涛
今年,在南京,许多务工人员响应“就地过年”号召,度过了人生第一个不在家的春节。《工人日报》记者走进这些劳动者中,同他们一起过年,记录下他们在这个别样春节里的真实点滴。
“大家一起吃年夜饭,感觉就像是一家人”
除夕傍晚,中铁建工集团南京无线谷项目部的黄凯忙里偷闲,和家人通起了视频电话。
“看看我们这儿,热闹得很!”黄凯一边说,一边拍。项目部180多名留守农民工正欢聚一堂,嗑着瓜子、唠着嗑,等待着年夜饭的开席。
“好,好!也给你看看家里,炸圆子呢,好得很,放心吧!”电话那头,母亲声音爽朗。
“晚上再聊吧,我先挂了啊!”短暂的通话后,黄凯挂断了电话,又忙碌起来。
黄凯家在安徽滁州,虽离南京不远,但今年他还是选择就地过年。“一方面响应号召,另一方面工作离不开。”黄凯说,在项目部党群办工作的他,负责组织留守人员春节活动,忙得不可开交。
在项目部的张罗下,工人们吃上了丰盛的年夜饭,人人还领取了一份大礼包。
来自黑龙江海林的张作明说:“第一次在外地过年,多少会想家,但在工地不愁吃喝,每天还能拿500元过节补贴,挺温暖的。”
除夕晚6时许,记者赶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在这里,6000多名科研工作者选择就地过年,公司为职工们精心准备了年夜饭,还有一场自编自演的文艺演出。
研究所工会副主席王芳带来的魔术表演,赢得了满堂喝彩。“准备了很久,就是希望让大家高兴高兴!”王芳说。
去年毕业刚入职的牛健,来自山西忻州,这也是他第一次在外地过年。“大家一起吃年夜饭,感觉就像是一家人。”牛健说。
来自安徽铜陵的职工汪杨,去年刚结婚,春节没能回家,他心里有些遗憾。“作为一名军工科研人员,这是为国家该做的一份贡献。”汪杨说,等疫情过后,要第一时间带媳妇儿回家看望父母。
“说句心里话,我也想家”
初一午后,正带着工人们在南京中山陵游玩的黄凯,收到了妻子发来的短视频。
视频中,3岁的女儿在给爷爷奶奶磕头拜年,老人笑得合不拢嘴。黄凯看着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样子,心满意足。
“大家自由活动,4点在刚才下车的地方集合!”黄凯喊道。项目部组织工人们集体出游,黄凯带队,他希望工人们玩得尽兴。
天气晴好、温度宜人,风景秀丽的中山陵,游人如织。
来自湖北恩施的唐宏松、全梦菊夫妇给家里打去了电话,但没聊几句,儿子就挂断了电话。“今年一直说要回去的,但还是没能回去,儿子有些不高兴了。”全梦菊说,从去年春节出来,夫妻俩已经一年没回家了。15岁的儿子和6岁的女儿,一直由爷爷奶奶带着。等到疫情过后,希望能抽空回家一趟。
“说句心里话,我也想家……”爬山途中,有人哼起了歌。
走累了,工友们围在一起闲聊。大家来自天南海北,平日里天天在工地上劳作,很少有这样出来游玩的机会。离工地只有一小时车程,多数工人却是第一次来这里游玩。
来自安徽六安的匡光所告诉记者,今年,30岁的儿子第一次带准媳妇回家过年,但自己却没能在家,多少有些遗憾。谈起新年愿望,他希望儿子、儿媳妇幸福美满,白头到老。
“离开父母和朋友,眼含热泪挥挥手。风吹雨打不呀不停留,长长路上我默默地走。”黄凯哼起了《新打工谣》。
工人们纷纷叫好。
“牛年加油干”
初二天还没亮,休息了两天的工人们就早早起床,来到工地上忙活起来了。
上午8时,南京无线谷项目已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
一搭、一勾、一扭……钢筋工王计划熟练地把钢筋绑扎扣死,动作流畅敏捷。“我的新年愿望,就是让家里老人小孩过得好一点。”王计划说,自己儿子10岁,父亲身体不好,今年第一次没回家过年,对家人有些愧疚。
“甲方要求高,必须保证项目建设质量和进度。”中铁建工集团南京无线谷项目经理崔喜介绍,该项目是江苏重点打造的无线通信产业基地。“大家都不怕苦、能吃苦。我们有责任为工人们做好生活保障。”崔喜说。
离开南京无线谷项目工地,记者看到,这座城市里,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
在南京火车站,助理值班员蒋姝正拎着重达15公斤的“铁鞋”对车辆进行防溜。蒋姝家在淮北,去年刚入职南京站,她还是一名“铁三代”,爷爷、父母都是铁路人。“从我记事起,过年父母就没有同时在场过。”蒋姝说,铁路人没有“春节”,如今,自己才明白父母的伟大。
正在巡视列车车厢的南京客运段高铁列车长刘鹏鹏,是河北石家庄人。她主动申请留下出乘,用坚守为旅客架起一座“回家”的桥梁。
在南京华能双子座项目工地,中建二局三公司安全员李明浩一丝不苟地巡查着。去年,该项目团队攻克了岩溶地质环境超80米深度地下连续墙施工难题。家在黑龙江绥化的李明浩选择留下过年,“希望早日看到项目建成的那一天”。
过年期间,黄凯发了一条朋友圈,“我在这里挺好的,牛年加油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