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关乎社会稳定大局,牵动经济发展全局。近年来,我国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着力促进就业创业,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主要就业指标持续向好。五年来,城镇新增就业6600万人以上,13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了比较充分就业。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使更加公平、更加充分的就业成为我国发展的突出亮点。这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就业工作奠定了新的基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在保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促进就业人数持续增加的同时,更要着力补齐就业短板,不断拓宽就业渠道,进一步优化就业结构。
今年我国的就业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与过去五年1300万以上的年均新增就业人数相比,今年就业人数目标有所降低,过去的就业成绩和当前的经济趋稳也给完成全年就业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今年就业的压力小了、担子轻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大、困难人群择业难度大、劳动力资源结构失衡等就业矛盾日益凸显,实现更加公平、更加充分的就业任重道远。
实现更加公平、更加充分的就业,需要在对当前我国的现实国情和就业形势进行深刻认识和研判的基础上,切实树立三个导向,认识、分析和解决就业难题。
首先是问题导向。问题导向是认识就业难题的出发点,搞清楚“问题在哪里”,也就是不平衡、不充分就业的问题。从总量看,自2012年以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有所减少,导致就业总人口增速放缓,但劳动年龄人口规模总量依然超过9亿人,全部就业人口规模达到7.76亿人。并且劳动力要素投入的减少,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潜在经济增长率,进而对就业增长形成制约。
从结构看,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部分地区、部分行业的去产能任务依然艰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部分岗位造成挤压,伴随数字化时代到来,越来越多的传统岗位正在被人工智能取代,失业风险加大将给再就业工作造成更大压力。就业压力高企的同时,部分企业却难以招到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高层次人才。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反映出劳动力资源结构的严重失衡,这在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就业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其次是市场导向。市场导向是分析就业难题的切入点,搞清楚“路径是什么”,形成以市场化为导向、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就业长效机制,为更加公平、更加充分的就业提供制度和市场保障。
解决就业难题,市场和政府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当前,需要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挖掘市场就业潜力,向市场要就业机会,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更好地发挥政府对就业市场的引导、服务和监管作用,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市场秩序,确保就业机会、就业过程、就业保障的公平公正。
最后是需求导向。需求导向是解决就业难题的发力点,搞清楚“对策有哪些”,从市场用人需求中谋对策,找出路。一是增加就业岗位,积极培育发展新产业,运用“互联网+”发展新就业形态,加快产业衰退地区和困难行业的脱困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多渠道就业。二是优化就业结构,加强劳动者的在岗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提升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提高创业和再就业能力;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培养与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创新创业、脱贫攻坚等时代要求相契合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三是提升就业岗位匹配度,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促进劳动力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有序流动和适配,实现用人单位和就业人员的有效对接,提升就业岗位的匹配度和精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