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大爷,不一般,您的房间真可观。一张床,放中间,两米长来两米宽。床头压的是床边,不睡左边睡右边……”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丁广泉去世前,曾因肺癌复发病重住院,住院期间,对中国传统文化仍怀有无限热忱的老人发现,照顾自己的护工孟照军不仅护理业务过硬,还自学编写顺口溜、画人物肖像,让他感觉一点儿也不孤单。于是,这位护理技术精湛、多才多艺、让老人倍感温暖的护工也跟随出院的丁广泉来到家中,继续为老人进行24小时的护理服务。孟照军也向记者介绍了他成为“金牌护工”的点滴。
因不会算账放弃一手好“刀法”
1972年,孟照军出生在安徽阜阳的一个农村里。小时候的孟照军拿着葫芦瓢,在大街上、田野里去捡散落的麦子、黄豆和红薯。上世纪80年代初,取消粮票后他便跟着父母冬种小麦,夏种五谷杂粮,直到能出门打工的年龄。对工作跃跃欲试的孟照军来到窑厂后,发现自己的小身板根本拉不动板车,搬不动砖,没多长时间他便“落荒而逃”,还欠了人家的路费。后来,他来到蚌埠的第二建材厂做临时工,待遇还不错,可就在当年,厂子效益不好倒闭了,临时工身份的他自然也是“全身而退”。再次回到家中的孟照军,学起了杀猪。
孟照军学杀猪进步飞快,开膛破肚、卸骨剔肉,很快便信手拈来,像是“庖丁”一样神气,卖猪肉的时候他用老式的钩子秤称重往往也是一两不差。“人家学半年,连个猪头都卸不下来,我二十天就手到擒来了。”孟照军杀猪讲技巧,选猪也是有门道。他向记者介绍,去别人家里选猪,要特别注意猪的重量是否“作假”,“有些人在你来之前会把猪喂得大腹便便,重量自然就大了,所以我觉得不对劲儿一般就会照着猪踹一脚,刚吃完的猪往往会受惊四处乱跑,乱拉乱尿,这种猪自然也就不能要。”
在这一行,孟照军算是找到了些许归属,然而,他在算账上可是犯了难,有时五十块钱当十块钱找给人家,时间长了反倒还赔钱。“我上二年级的时候,算数让我头昏眼花,怎么都算不利索,后来就辍学了。”不得已,孟照军放弃了这门需要算账的好手艺,
在护理行业展现“工匠精神”
妻子给孟照军介绍的第一次护理工作,一天三十块钱,数目在当时不算少。“我的第一次护理是急诊,老人气管被割开不能说话。”没有任何经验的孟照军只能“眼观六路”。
“如果老人的嘴总张开,可能是口干了,我就用注射器往嘴里稍微注点水;屁股如果乱动,那可能就是大便了,帮老人翻个身清理一下。”孟照军觉得自己反倒有些天赋,可仅仅过了一个礼拜,他就“逃”回了工地,不是因为嫌脏,而是因为这些天基本没法正常睡觉,休息不好,耗损精力。可等他回到工地,穿上工作服,戴上安全帽,他反倒觉得更不适应了。
过了两天,和他认识的一个护工给他打电话,说他照顾的那个老人竟然奇迹般地憋出了一句话,让接他班的护工走。孟照军认为,这在间接上是对他能力的肯定。自己生在农村,干过许多活儿,也会照顾人,孟照军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就这样带着一点儿自信回到了护工岗位。
喜欢钻研的孟照军立志在护工岗位上成为佼佼者。他经常向护士们请教护理技巧,并在护理过程中学会了同病人谈心,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以便更好地为对方服务。在护士和病人眼里,他永远是最好学、最开朗、最勤快的护工。2006年,在自己的努力下,在医院的认可下,孟照军获得了北京护士学校颁发的证书,这在他的护理行业,也算是一纸文凭。
说起这个,孟照军很得意:“在整个协和医院,有这个证件的护工没几个。”对此,孟照军也说出了他内心认为优秀护工的标准。“大家经常认为很多需要护工的病人往往收拾起来很脏。可我认为病人脏并不是因为自己脏,而是护工不敢下手。比如,你给病人擦拭全身以后,还会闻到难闻的味道,那可能是你没好好擦拭腋下。如果病人腋下出汗没处理到位,在不干爽的情况下很容易滋生异味。如果你让病人一直处在干爽状态,病人也会很舒服。”由于孟照军护理技术过硬,一些医院还在大厅的屏幕上演示过他照顾病人的视频。
努力向上摸索精进护理技能
汇聚精湛的业务、开朗的性格和好学的精神于一身,很多病人出院后都愿意把孟照军带至家中,继续让其进行护理工作。
而孟照军却始终怀着一颗不满足的心。“当你面对一个新病人,以前的荣誉都是过去,新的挑战已经开始,我该做的是了解病人的生活习惯,并与病人之间建立一个和谐的氛围,让病人相信我,而不是停留在从前人们对自己的褒奖中。”孟照军有时还会买来护理用的专业书籍,在闲暇时间为自己充电。工作之余,用心陪伴病人的他经常会为病人讲他遇到过的趣人轶事,让病人拥有一个轻松的心态。
“很多人可能觉得我从一个杀猪的换啊换,换成护工,多少有点戏剧性的成分,其实我们这个行业很少有一上来就干这个的。我身边很多同事之前有当瓦匠的、卖早点的、打铁的,大家都是在不断地摸索中换到这个岗位的。还有可能这是个脏活儿累活儿,一般人不愿意干,才让我们接下来了。可既然你接下来了,就要钻到这个行业里去,对得起护工的名号。”孟照军表示,行业与行业之间有着相通的地方,要沉下心来努力摸索,更要吃得了苦,才能摸着要点,事半功倍。有些医院的大病房有8个床,他最多的时候同时照看6个人,这需要“注意力足够集中,人要勤快踏实”。
记者 赵思远/文 彭程/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