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农民工“送饭碗”“造饭碗”,铺平融入城市“阶梯”
重庆“农民工日”定制就业创业“菜单”
中工网记者 李国 中工网实习生 孙雅纯
11月5日,重庆迎来第11个“农民工日”,当天,全市部分企业走进农民工聚集的公租房社区、人流量大的商圈等举办招聘会。同时,农民工的创业成果也在当天得到展示。
据了解,自10月末至11月上旬,重庆市各部门围绕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推出了包括举办大型招聘会、开展技能培训、提供创业条件等一系列为农民工量身定制的就业创业“菜单”。其中,协调各方举办招聘会是给农民工“送饭碗”,而相关单位开展针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和搭建创业平台则是为他们自己“造饭碗”提供条件。
搭就业平台给农民工“送饭碗”
每年11月的第一个星期日,是重庆市专门设立的“农民工日”。今年的“农民工日”前后,重庆市与农民工相关的各个部门已组织协调开展了各类帮助农民工就业、创业的活动。
11月19日早上,家住九龙坡区民安华福的农民工杨德友早早来到了社区广场,等着招工企业的到来。“我原来是在一个工厂的仓库做保安,但是现在工厂效益不好,我拿到手的工资太少了。”杨德友告诉记者,他今年已经58岁了,由于没有技术和学历,一直未能找到新的工作。
就在记者与其交谈时,招工企业陆续到了现场进行布置,到上午10点左右时,已有20多家招工企业到了该社区,提供了百余个就业岗位,吸引了500多名农民工参与。同时,由重庆市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带去的涵盖家政保洁、保安、猪肉分割工、总量分拣工等50余个工作岗位,因招聘条件放得相对较宽,而且薪资也比较有竞争力,备受杨德友等农民工的青睐。经过比较筛选,杨德友最终与一家招聘总量分拣工的企业达成了就业意向。
“其实严格来说整个11月可以被称为‘农民工月’,我们会开展一系列帮助农民工创业、就业的工作。”重庆市人社局的工作人员表示,每年秋冬之际属于各行业流动性较大的时期,这就需要政府部门来创造平台、提供信息,给没有技术、学历的农民工送个“饭碗”。
“就业创业超市”为农民工“造饭碗”
记者从重庆市人社局了解到,重庆市目前出台了《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明确提出开展就业创业服务超市创建工作,建设标准化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提供招工、培训、创业指导等公共服务。对此,记者19日走访了位于民安华福社区的重庆市首个社区“就业超市·创业苗圃”就业创业平台。
“我们根据社区居民需求,已经开设了微企创业、育婴师、家电维修、电商、家政服务等各类技能培训班45期。”民安华福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就业超市”每月20日举办就业“赶集日”招聘会,吸引附近用人单位与待业居民双选。
36岁的农民工周川国原是重庆一家工厂的机械维修工,由于工厂倒闭,他在家待业了大半年,后通过参加该社区举办的家电维修技能培训班学习,从摆摊揽活到门店经营,他只花了数月时间。如今,周川国在该社区已经是响当当的维修“大师”。
类似周川国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该社区的“就业创业超市”已经累计成功推荐就业3000余人,“创业苗圃”以临时摊区为载体,在社区划设临时摊位411个,已经帮助795人走上创业之路。
采访中,多位农民工告诉记者,他们以前都是吃力气饭,现在越来越想学个技术在手,所以,每当附近的社区或其它部门组织的技能培训活动他们都会找时间参加,学到技术后,找工作也容易一些。
“加强技术培训、提供创业机会等举措都是为了能让农民工自己‘造饭碗’。”有十多年社区工作经验的罗芳认为,有的农民工只需要一个稳定的工作岗位;有的缺少的是技术;还有的缺创业机会,而“就业创业超市”等举措能让他们有多种选择。
“搭积木”,铺平农民工融入城市“阶梯”
来自重庆秀山自治县的刘代华是一名返乡农民工,他从一个到无锡某铸造厂打工的小技工,华丽转身成为秀山“武陵椿”品牌创始人,现企业年产值近千万元,带动当地近3000户农民增收。
刘代华20岁就去无锡打工,在外打拼9年后决定返乡创业。2015年4月在重庆人社部门支持下,刘代华的香椿芽加工厂正式落户秀山县工业园区,同时他参加了人社部门组织的创业培训,学会了解决产品知名度不高、渠道扩张受阻的问题。
为更好地帮助农民工融入城市,重庆通过政策搭积木、尽快铺平台阶,大力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同时以中职学校、乡镇成人学校、社区学院学校、社会培训机构等为依托,针对农民工年龄、技能水平、工作经验等特点,分类开展了各项免费技能培训,增强农民工就业创业的竞争力。